主题: 会东民宴:“斗清明”/赵海华

  • 赵海华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10792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5/4/6 19:34:54
  • 来自:四川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会东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 
      45日(清明节),会东县城街巷空阔冷落,人影稀疏,而城郊参鱼河岸、小尖山,新开发的旅游景点新华水库周边却人头攒动,热闹非凡,形成大车、摩托齐上阵;火锅、烤架大聚会的独特景观。

    
 


       地处川滇结合部金沙江畔的会东县,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,清明节的习俗融合了川、滇、黔传统的内容与形式,又具有独特、鲜明的地域文化与民俗特色。始自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的学生清明节外出踏青煮清明饭,逐渐被大多人模仿、认可,逐渐发展成和端午节煮药草、火把节煮坨坨肉齐名的民间三大宴之一,成为凉山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
      清明节祭祀祖先的传统在会东由来已久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,人们的观念随之革新。近年来,会东人在清明节这天,除了祭奠逝去的亲人,人人呼朋唤友,家家倾巢出动,以亲朋好友结队春游、老老少少一起野炊的方式来度过美好的一天,会东方言叫清明

       “斗”在会东方言里是凑的意思,意即:我凑一颗菜、你凑一把米、他凑一块肉……有人带火锅、有人带烤架……结伴出去、结伙野炊。这天,郊区沿途车辆川流不息,河岸、溪流边见缝插针、炊烟袅袅,规模之大、影响之广,可和传统春节相媲美。

       “快点,好多人天刚亮就去占地儿了,去晚了就无插足之地了。”早上7点,在农贸街口,正在打包小包采购“斗清明”材料的会东中学教师杜发忠在电话里对朋友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们约好一起去煮清明饭的有20多人。”和杜老师一块采购的阳天儒老师接过话头对记者说,朋友些平时都忙自己的工作,趁清明节放假,大家聚一聚。

        提火锅、端菜盆、背碗筷……和许多市民一样,老家在西昌的会东中学教师高芳一家也忙得不亦乐乎。“一共三天假,哪儿都不去,就在会东‘斗清明’。”忙碌的身影难掩她对“斗清明”的期待。

       记者赶往去三家村河岸的路上,因是通村道,交通壅塞,有时几分钟不能往前挪一步。尽管这样,“斗清明”的人群任然毫无怨言,欢声笑语响成一片,真个是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”

       清明不戴柳、死了变黄狗。会东人煮清明饭“斗清明”,戴柳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。春暖花开,树木葱茏,人们在随处可见的柳树上顺手折下几枝柳条,有的拿在手中把玩,有的编成帽子戴在头上,有的插在车门、摩托手把上,还有的带回家,挂在门楣、屋檐上,不仅时尚,据说还有祈福辟邪之效。    

       一畦畦田地绿波荡漾,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。地处郊区的三家村河岸是会东人“斗清明”的主场地。在参鱼河松软的滩涂上,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在追逐、嬉戏;大人们则在暖暖的和风中一边忙着洗菜、切肉,一边天南地北地聊天。欢声笑语伴着潺潺流水声,好一曲和谐的春天交响乐。

       玩累了,聊够了,香喷喷的火锅也熟了。人们或三五一堆,或二三十人一群,自然围成一圈。放眼望去,偌大的参鱼河岸仿佛一张铺展开来的宴席,绵延10余公里,这场面一直持续至黄昏,煞是壮观。

      
     “我们‘斗清明’不在乎吃,而在于享受无这无限的好春光。”正在亲朋好友间来回敬酒的钱霞对记者说。满怀的喜愉写在她红扑扑的笑脸上。  

      是的。这情,这景,这样的清明节,的就是情趣,玩的是融合。
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
""